——關于解決“氣荒”問題的思考(上)
編者按 今年進入供暖季以來,華北空氣質量較往年同期大幅改善,這其中離不開煤改氣工程的貢獻,但緊跟著出現的“氣荒”,又讓煤改氣受到詬病。煤改氣應如何推進?天然氣保供要從哪里入手解決?《關于解決“氣荒”問題的思考》提出了這兩方面的建議。
北方供暖煤改氣被認為是引發“氣荒”的重要原因,對此,國家發改委、環保部已做出積極回應。12月25日,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《關于加大清潔煤供應確保群眾溫暖過冬的通知》,要求不得“一刀切”限煤,并提出八項舉措保清潔煤供應。環保部也于近日下發做好散煤綜合治理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工作的函,指出凡煤改氣、煤改電工程沒有完工的項目或地方,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。
這不僅讓深陷缺氣窘境的京津冀及周邊“2+26”城市松了一口氣,也讓化工限氣停氣的壓力稍稍緩解了一些。
出于環??紤],煤改氣的大方向值得嘗試,其效果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也得到驗證。但目前的現實情況是,中國缺氣,現有天然氣供應約有30%來自進口。因此,要實現煤改氣目標,必須首先解決氣源問題,而這個問題不太可能在一兩年的短時間內解決。況且,這還是一個系統工程,不僅要生產跟得上,還需要管網、儲氣庫等的配套建設。其中僅輸氣管網和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就耗資甚巨、耗時甚長,不可能短期內一蹴而就。
在堅持煤改氣大方向的前提下,還是應該著眼于全國的整體情況,實事求是、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地區的階段性目標,循序漸進分批推進煤改氣,切不可急躁冒進。
推進煤改氣應尊重科學規律,尊重知識技能,尊重計劃和預案。很多地方在推進煤改氣時,并沒有事先進行深入全面的摸底論證,在資源渠道、管網等硬件還未落實的情況下就冒然實施;沒有向相關技術運營專家及專業機構取經咨詢,外行指揮內行,拍腦袋決策施策;沒有做好應急預案和影響分析,沒有妥善考慮用煤、用電、用氣等關聯產業和企業的實際情況,缺少為政者該有的體恤和關懷;操作過程也簡單甚至粗暴,這種“一刀切”的做法必然招致“棒喝”。
石化行業是用煤、用電、用氣的大戶,也是此次“氣荒”的主要受害者之一。多位化工企業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表示,“氣荒”讓企業的開停車頻率達到了空前程度,對連續化生產造成了很大干擾,產品質量穩定性下降、能耗物耗大幅上升,更可怕的是帶來了許多事故隱患,裝置每一次開停車都讓他們寢食不安,如坐針氈。
因此,煤改氣是一項大政方針,可以堅定不移地久久為功,但民生供暖必須優先保障,用氣企業的正常生產也必須保障。希望主政者多一些理性、少一點躁動,多一點關懷、少一點冷漠,多一點“事前”、少一點“事后”,讓煤改氣能真正惠及民眾。